2025-06-2809:17
來源: 冷凍食品網 發布者:編輯近日,關于“奧樂齊的‘現烤’面包竟是預制菜,引發顧客不滿”的新聞,受到大家關注。事情緣由是上海市民徐女士反映自己在奧樂齊超市購買的現烤面包中有異物,在溝通過程中,奧樂齊工作人員表示,面包中的異物,本身就屬于配料表之中。緊接著,細心的徐女士發現,奧樂齊售賣的面包其實是復烤的冷凍食品,并坦率直言:“如果知道面包在冷藏解凍后再售賣,自己一定不會選擇購買”。
對于此事件,盡管目前尚無相關法規明確何為“現烤面包”,但是不少消費者直呼失望,也有一些網友認為“沒什么大不了”“現在門店都是半成品再加工”。對于奧樂齊這類操作是否涉嫌利用消費者的認知差虛假宣傳,市場監管部門目前正在調查中。
不過,站在行業角度來說,預制烘焙早已經不是秘密,而文字游戲下的知情權危機,不僅是奧樂齊一家的困境,更是整個預制烘焙行業與消費者之間信任斷裂的縮影。
01
面包也是“預制菜”?行業內已不是新鮮事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預制烘焙(也稱“冷凍烘焙”)這個事情,在業內這早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它如同一臺精密齒輪推動著現代烘焙業的運轉。
受到降本增效的需求,預制烘焙產品對于烘焙門店而言,可以節約其人力、房租、原材料等多個維度的成本;此外,很多消費者囿于和面、發酵、分隔、定型等繁雜操作過程,預制烘焙簡易快捷,受到大家青睞。
圖片來源:山姆小程序
新聞中提到的“預制烘焙半成品”,也就是工業鎖鮮的預制烘焙半成品,這類包含的產品類型比較多,中式糕點中的蛋黃酥、老婆餅,西式糕點類的可頌,以及冷凍的麻薯、甜甜圈等面包類產品都屬于半成品,需要終端進行再烤制、蒸制等步驟。
圖片來源:小紅書@山姆會員商店
還有兩類,一類是解凍轉鮮可即食的預制烘焙產品。比如慕斯蛋糕、瑞士卷等西式糕點,以及吐司面包等;另一類是復配成分的預制烘焙原料,包括蛋撻液、松餅預拌粉、芝士乳酪醬等產品。
不管是哪一種產品,預制烘焙的本質都是依托工業化實現將烘焙生產過程任一環節通過技術打斷并保存,后續通過二次加工或解凍以快速還原,從而節約使用者手工制作的成本和時間。
圖片來源:新聞坊
新零售渠道的擴張與咖啡茶飲店的場景融合,更助推預制烘焙滲透進消費者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
然而,當消費者在暖黃燈光下面對著“現場制作”的標語,手指觸摸還帶余溫的面包時,他們腦海中浮現的是面粉在操作臺上飛揚、面團在師傅手中揉捏的畫面——不是流水線上批量生產的冷凍面團在烤箱里復熱的工業圖景。
圖片來源:網絡
所以,站在消費者角度來看,這種認知差異導致了許多人的不滿。正如徐女士所言:“如果知道面包在冷藏解凍后再售賣,自己一定不會選擇購買。”消費者希望獲得的是真實、透明的信息,而不是被誤導或欺騙。
02
預制不是原罪文字游戲下的知情權危機
采訪中,奧樂齊市場部經理對“現烤”的重新定義,暴露了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認知鴻溝。在商家辭典里,“現烤”被精簡為“當日進行加熱烘烤”;而在公眾常識中,“現場制作”意味著從原料到成品的完整制作流程都在店內完成。
圖片來源:新聞坊
“現烤”“現制”“現做”到底該怎么理解?消費者真正在意的是什么?
正如食品工程博士云無心,在其個人平臺表示,“現烤面包”是由中央工廠預制的冷凍面團或成品,門店進行解凍烘烤。商家認為:這種“加熱即售賣”的模式符合“現烤”定義,且能保證效率與標準化;有消費者認為:“現烤”應該從面粉開始制作,這種“冷凍面團現烤”屬于“預制菜”;站在媒體角度,會質疑商家“未標明是預制冷凍面團”……
圖片來源:新聞坊
不可否認的是,預制烘焙的制作成本、質量標準、口感風味、營養含量與現做現烤一定程度上存在較大區別。消費者抱著品嘗現現做現烤的期待走進店里,花費現做的同等價格,卻吃到成本較低、新鮮程度較低的預制烘焙面包,顯然違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則。
而網友的爭論點也在此爆發,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沒什么大不了”“現在門店用的都是半成品”;
另一派則認為“偷換概念,玩文字游戲”“不能接受”“以后不買預制的面包”。
法律的天平正在向消費者傾斜。上海市消保委公益律師張玉霞指出:“該宣傳標語存在引人誤導的成分。在大多數人眼里,現烤現做意味著從頭到尾都是現完成。”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明確規定的知情權,與第二十條經營者信息告知義務,在此類場景中構成堅實的法律基礎。
表:消費者與商家對“現烤”的認知差異
理解主體 | 對“現烤”的定義 | 關鍵依據 |
消費者 | 從面粉攪拌到烘烤全程現場制作 | 生活常識與消費場景暗示 |
奧樂齊商家 | 當日進行最終加熱步驟 | 行業標準與成本考量 |
監管部門 | 需避免大部分消費者誤解 |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下文簡稱《消費者保護法》)第八條規定了消費者享有知情權:“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而相對應的,根據《消費者保護法》第二十條,經營者應當負有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真實、全面的信息的義務,不得進行虛假或誘導性的宣傳。
目前,不同國家在立法或司法層面,就消費者對預制菜或者預制烘焙知情權有著不同程度的保護力度。
我國針對預制菜或者預制烘焙維權的司法案例數量較少,且司法機關的裁判觀點也較為保守。但是,部分國家對于預制產品的標識、宣傳、告知傾向采取較為嚴格的規定。
以意大利為例,在由于大型連鎖超市Coles超市采用了“當日烘培,當日售賣”“店內新鮮烘培”等宣傳語售賣二次烘焙的冷凍半成品面包,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提起訴訟后,大利亞聯邦法院法官認為,基于超市銷售的語境,“新鮮”表明了烘焙過程及烘焙的面團本身是新鮮的,“當日烘焙,當日售賣”也意味著面包必須在出售當天完成烘焙。因此,超市采用預制材料進行制作,不符合其宣傳實際,具有誤導性或欺騙性。雖沒有尚無證據表明消費者或競爭對手已經遭受損失或損害,但Coles超市的上述行為因違反了《澳大利亞消費者法》而被處于250萬美元罰款。
03
令人憂慮的是行業性失語
當奧樂齊站出來解釋時,那聲音聽起來有點孤單,也有點無力。為什么呢?倒不是因為它說的完全不對,而是因為這件事,其實戳破了一層很多人都在用的窗戶紙。就像網友們說的:“哪里是奧樂齊一家?好多打著‘現烤’招牌的店,不都這么干嗎?”
這種心照不宣,成了一種行業性的沉默。它像一層薄霧,籠罩在“現烤”這個詞的真實含義上。這種沉默,讓奧樂齊一個人的辯解,顯得格外單薄,甚至有點尷尬——畢竟,如果大家都這么理解、這么操作,那它又能說出什么新鮮的呢?
這份沉默,細細想來,有幾個緣由:
對“現烤”的默契理解:在烘焙這個圈子里,大家對“現烤”似乎有了一套自己的、默認的解釋。它不再一定意味著面粉是從袋子里倒出來的,面團是當天揉出來的。它可能簡化成了:今天在這個店里,放進烤箱加熱了一下。這個理解,方便,高效,也省成本。
標簽上的“留白”: 看看面包柜上的標簽,或者菜單上的描述,“現烤”“新鮮出爐”總是那么誘人。但要找到“使用冷凍面團”“復烤加工”這樣的字眼,就難得多了。為什么不多寫一點呢?也許是因為,寫得越明白,可能就越難吸引那些奔著“純手工”“全流程”新鮮感來的顧客。保持一點模糊,似乎對生意更“安全”。這種在標簽上選擇“少說一點”的習慣,慢慢成了行業里的一種慣性。
圖片來源:新聞坊
回應質疑時的避重就輕:當像奧樂齊這樣被顧客質疑了,大家會怎么說?常常聽到的是:“我們的流程符合國家標準”“食品安全絕對沒問題”“行業里大家都是這么做的”。這些當然重要,但它們往往巧妙地繞開了那個最核心的問題:我們宣傳的“現烤”,和顧客理解的“現烤”,是一回事嗎?有沒有可能讓人誤會了呢?比起直面這個關于“真實呈現”的拷問,談談安全和合規,似乎更容易些。這種回避,也是沉默的一種形式。
缺少一個清晰的“聲音”: 這時候,我們會想,有沒有哪個行業組織,能站出來給大家定個調子?告訴大家,“現烤”“半現烤”“復烤”到底該怎么分?該怎么明明白白地告訴顧客?可惜,這樣清晰有力的聲音,常常是缺席的,或者姍姍來遲。沒有一把大家都認可的尺子,每個人就只好用自己的方式去量,沉默和模糊也就有了生長的空間。
這種集體沉默,日子久了,會帶來些什么呢?
顧客心里的問號變多了:一次兩次發現“現烤”不是自己想的那個意思,可能只是有點失望。但如果發現好多店都這樣,而且誰也不說清楚,那份信任就開始動搖了。下次再看到“現烤”兩個字,心里難免打個問號:這次,是真的嗎?烘焙店里那份帶著煙火氣的親切感,不知不覺就淡了。
行業自己也困住了:靠著一層薄薄的窗戶紙,維持著“現烤”的光鮮,終究不是長久之計。顧客越來越精明,監管也盯得更緊(比如新的食品標識規定)。等到大家紛紛質疑,或者規則突然收緊,整個行業可能就會很被動。與其這樣,不如早點面對,一起想想,怎么在工業化效率的時代,也能和顧客坦誠相見,找到新的平衡點。這份沉默,可能反而捆住了行業向前走的手腳。
所以,打破這份“行業性失語”,不是奧樂齊一家店的事,也不是為了指責誰。它更像是整個烘焙圈需要一起解開的一個結:如何誠實地告訴顧客,面包是怎么來到他們手上的?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也守護住那份珍貴的信任?這層窗戶紙,終究是到了該捅破的時候了。或許,當大家都能坦然地說出來,那份因為沉默而顯得蒼白的辯解,才能真正變得有力量。畢竟,建立在真實之上的選擇,對顧客,對行業,才是最長久的安心。
截至撰稿時,冷食君登陸奧樂齊官方商城小程序發現,其“現烤”“新鮮出爐 ,僅售一天”等字眼已經沒有了,相信之后會有更為嚴謹的表達方式。
圖片來源:新聞坊(左)/小程序截圖(右)
結語:
未來,越來越多的冷凍烘焙會走進我們的生活(肚子),這個趨勢不可逆。
同樣,可以預見的是,預包裝烘焙、冷凍烘焙、常溫烘焙未來大概率會并存,以滿足不同消費者在不同場景中的需求。就像包裝的食品飲料、預制菜和現炒菜一樣,成為不同的消費選擇。
也希望,奧樂齊事件可以引發一些行業內的思考。
30000+
三萬家凍品經銷商5000+
五千家凍品上下游企業10億+
交易額10億